在这里,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上海市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 2020学年课程计划

来源:xcsyzxcg   发布时间:2021-04-15 10:09   点击:0

在这里,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

——上海市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 2020学年课程计划

 

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位于嘉定区温泉路280号,是嘉定区教育局举办的一所公建配套公办中学。学校2017年底启动建设,于2019年9月启用。占地面积43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8323平方米。设计规模为32个教学班。主要由两栋教学楼、一栋体育馆及一栋综合楼组成。各类设施设备先进、齐全、完善。有250米塑胶跑道,室外篮球场、排球场各2片,足球场1块,体育馆二层为篮球场,三层为室内羽毛球场;拥有各类专用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劳技教室、史地专用教室等。

从2019学年开始,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由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委托管理,在学校顶层设计、课程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和资源扶持,探索紧密的委托管理模式,帮助新城实验中学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使新校在特色课程建设、基础管理水平等方面快速提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的孩子创造更加适合的发展环境,早日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354人;在编教职工32人,区骨干教师3名,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8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5%。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硕士研究生10人。

一、背景分析

(一)国家要求与课程计划的变化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定位在立德树人的新高点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也提出:要培养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海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切实规范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同样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认真执行课程计划,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市教委制订的《上海市中小学 2020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等文件精神,认真对标嘉定区“十三五”“十四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新城实验中学 2020学年“在这里,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课程建设计划》,旨在引领全校教师及时更新育人观和课程观,提高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课程建设来呼应改革的要求。

 

(二)学校课程 SWOT 综合分析


借助 SWOT 分析法,从“学生分析、课程结构、课程管理、课程资源、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六个领域,经“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如下表显示:

BF7B7C~1.PNG

表一:学校课程 SWOT 综合分析一览表

 

二、课程目标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载体,只有通过课程,学校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为实现“办一所理念先进、创新驱动,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高品质学校”的办学目标,以“让每一个生命闪光”为办学理念,以生为本,激扬生命,舒展个性,幸福成长,学校以“美好课程”为载体,培养“仁爱、善思、健康、优雅、敏行”的优秀初中毕业生。

(一)课程建设目标

以“在这里,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为课程理念,以三类课程为实施载体,我校在贯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立足学校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源,以质量为基,培养高素养的“四叶少年”,建立具有艺术教育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二)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目标落实,使学生在课程中发现美好、遇见美好、创造美好,成为仁爱、善思、健康、优雅、敏行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以“在这里,与最美好的自己相遇”为课程理念,以三类课程为实施载体,立足学生综合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精致而适性的课程体系。为了实现育人目标,我们把五个育人目标进行细化,形成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见表2)。

分层目标

年段目标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仁爱

A1

爱国家

适应初中生活,守规则,讲诚信;尊师守纪,注重礼仪,团结同学,有爱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知耻明礼,对生活有积极的态度,热爱生活,有集体荣誉感,学会感恩,言行一致,培养合作精神。

感悟生活,理解生命,热情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时间管理,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困难,培养坚定意志。

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珍爱生命;自尊、自信、自主、自立,培养社会责任感。  

A2

爱集体

A3

爱家庭

A4

尊重生命

A5

热爱生活

A6

自然生长

善思

B1

基础知识

认真学习学科知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学习他人之长,积累学习心得。

乐于动脑,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学会与同伴合作,研究问题,培养学习能力。

学科知识扎实,乐于动脑,探究问题,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并表达个人见解,初步具有归纳、分析、评价等能力。  

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提升思维品质和综合学习能力。

B2

基本技能

B3

基础逻辑

B4

有形式

B5

有方法

B6

有品质

健康

C1

强身健体

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重要性,呵护自己的兴趣,了解情绪管理,认识自我。

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趣;学会情绪管理,懂得自律,悦纳自我。

具有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强健体魄,展现自我,尊重自我,激发志趣,建立自信。

能自觉锻炼,调解矛盾,确定志向,合理规划,坚忍不拔,超越自我。

C2

心理健康

优雅

D1

审美情感

在学习掌握艺术技能,参与各类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培养个性特长。

在参与各类活动中建立美的概念,欣赏美,理解美,发展个性特长。

积极主动参加各类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表现美,展现美,不断发展个性特长。

在培养美的情操和素养的过程中展现美,创造美,提升综合素质,适性扬长。

D2

艺术技能

D3

特长发展

敏行

E1

爱劳动

具有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在积极探究问题中培养实践意识、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打开思维闸门,参与实践操作,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灵活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E2

勤实践

E3

乐创新

 

表二:分年级课程分层要求

 

(三)教师发展目标

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导教师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价值观,实现师生共同成长。通过 “四叶计划”——新叶计划、连叶计划、彤叶计划、瑞叶计划,拓宽各梯队教师的研修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将专业成长成为一种生命自觉,以学习滋养底气、以业绩突显才气、以特色成就名气。打造一支“教风优良、砥志精研、合作奋进、创新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形成一个运用知识、经验和研究以改进实践的学习型共同体。

 

第三部分    课程结构

(一)学校课程框架

学校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组成。按照五大学习领域构建学校“美好课程”。“美好课程”是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构建的,分为润德课程、启智课程、健体课程、崇美课程、融创课程五大类课程。见下图:123.png

图 1:学校课程结构图

“美好课程”之间贯穿前后、融汇贯通、跨界融合,五大课程说明如下:

1.润德课程

课程追求“责任、规则、实践、开放”。包含基础课程、生涯导航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开学季课程、昭懿讲堂课程等五个课程群。

2.启智课程

课程追求“主动、质疑、合作、表达”。包含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人文专项课程、兴趣实验课程、慧辅导课程、慧学习课程等六个课程群。

3.健体课程

课程追求“自觉、技能、悦纳、毅力”。包含基础课程、体育专项课程、体技强化课程、声入人心课程、运动探秘课程等五个课程群。

4.崇美课程

课程追求“自信、感悟、情趣、个性”。包含基础课程、艺术专项课程、织音课程、丰懿活动课程、生命有声课程等五个课程群。

5.融创课程

课程追求“兴趣、体验、探究、创新”。包含基础课程、科技专项课程、科学探究课程、自我规划课程等四个课程群。

(二)学校课程设置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我校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组成,三类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现了三级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1.基础型课程

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的课程。我校的基础课程有润德课程、启智课程、健体课程、崇美课程、融创课程,涵盖了国家规定的中学必修的 17类课程。

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加入时代性,形式多样,教法多样,评价多元,让基础型课程得以更科学的实施。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确保“基础”,注重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

2.拓展型课程

我校拓展型课程根据“润德”“启智”“健体”“崇美”“融创”五大类课程,设置对应的拓展型课程。

润德拓展课程:生涯导航课程、综合实践课程

启智拓展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人文专项课程、兴趣实验课程

健体拓展课程:体育专项课程、拓展训练课程、声入人心课程

崇美拓展课程:艺术专项课程、织音课程

融创拓展课程:科技专项课程、科学探究课程

学校通过学科拓展、兴趣社团、专项课程、特色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多种形式实施拓展型课程,坚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以“生涯导航、织音课程、科技专项”为抓手,在课程开发中,将特色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成为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精神食粮,拓展学生视野的宽阔疆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探究型课程

我校探究型课程根据“润德”“启智”“健体”“崇美”“融创”五大类课程,设置对应的探究型课程。

润德探究课程:开学季课程、昭懿讲堂课程

启智探究课程:慧辅导课程、慧学习课程

健体探究课程:运动探秘课程

崇美探究课程:丰懿活动课程、生命有声课程

融创探究课程:自我规划课程

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微探究”,每学期各学科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调研学习、写探究报告;创新实验融入探究课程中,“星·LAB”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集知识分享、创意交流以及协同创造为一体;各类探究课程通过“活动前指导,活动中引导,活动后评价”,提升活动实效,帮助学生提升探究、合作、创新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培育民族精神,同时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

(二)五领域课程设置

1.润德课程

润德课程主要对应了“仁爱”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有诚信和责任心,遵守公德,拥有关怀之心、公正之心;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祖国先进文化,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有国际视野。

课程设置:

1)生涯导航课程设置表

实施主题

自我认知

专业探索

职业体验

未来规划

实施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形成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分类、岗位的内容与要求等,了解自身个性特点选择适合自身的职业,开展职业探索,懂得职业选择。

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具备综合职业素养。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标准,确立奋斗目标,编制未来职业规划。

 

课程

实施

通识

课程

1.走近多元智能

2.了解情绪管理

沟通艺术

职场礼仪

逐梦未来

选修

课程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


实践

体验

课程

1.参观体验系列活动

2.《楷模教育课程》(可贯穿4年)

3.研学活动

4.志愿服务

5.假日小队活动

1.《“职业矩阵”探索》

2.   《如何成为“歌手”系列探究》职业探究

3.《楷模教育课程》

4.研学活动

5.志愿服务

6.假日小队活动

1.《职业体验基地探寻活动》

2.《楷模教育课程》

3.研学活动

4.志愿服务

1.《楷模教育课程》

2.研学活动

3.志愿服务

合作

成长

课程

小课题探究

小课题探究

小课题探究


课程评价

笔试检测

撰写探究报告(选取“职业矩阵”中的1-2个职业进行探索,完成报告)

撰写体验报告(根据“职业矩阵”中的职业进行体验后撰写体验报告)

完成规划表(最喜欢的职业——活动照片+文字说明与喜欢这份职业的理由)

2)综合实践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时间安排

主题实践

体育艺术节

全体学生

每年下半年进行

科技文化节

全体学生

每年上半年进行

劳动实践

以劳树德

全体学生

在课内、班会等在日常运行中融合教育

以劳增智

全体学生

在课内、社团活动等开展,每周1课时

以劳健体

全体学生

在校内、家中、社区等开展,每学程1-2课程

以劳育美

全体学生

不固定,每学期至少1课时

以劳创新

全体学生

不固定,每学年至少1课时

研学旅行

课程融合

全体学生

每学程开展

德育体验

全体学生

每学期统一组织进行

基地实践

全体学生

每学期统一组织进行

志愿服务

学雷锋行动

全体学生

在学雷锋周进行

岗位服务

六七年级

学生

在校晨间、午间进行

自治团服务

六年级学生

在校自主规划学习时间进行

附:劳动实践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途径

主要内容

劳动量

备注

以劳树德

学科融合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

每周至少1课时

研究学科融合教育与劳动情感教育的结合

主题班会

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

每学期1课时

劳模报告会

定期开展劳模报告会

每学期2课时

以劳增智

手工劳技

开设手工、烹饪、非遗等相关课程,注重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

每周1课时

研究劳动技能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结合

航空智能

参与探究课主题学习活动

每周1课时

社团活动

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

每周1课时

以劳强体

校园保洁

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每学程1课时

研究学校集体劳动、家庭个体劳动和社会服务的结合

家政劳动

学校安排适量的家政清单,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

每学程2课时

校外服务

社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每学程2课时

以劳育美

班级装饰

参与班级环境装饰与布置,美化学习环境

每学期1次

研究劳动教育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设计制作

参与校园节日各类设计制作活动

每学期1次

校园美化征集

参与学校文化建设金点子征集活动。

每学期1次

以劳创新

团队创新活动

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课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每学期2次

研究劳动实践操作与创新素养培养的结合

职业体验

设计职业体验项目,定期组织学生体验活动

每学年1次

创意成果展

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将劳动意志内化,开展成果展示

每学年1次

 

(3)开学季课程设置表

课程

主题

课时

适用学生

课程内容

实施方式

相约·崭新起航

军训体能锻炼

10

六年级学生

军训、会操

教练指导、集体训练

劳动实践

1

六年级学生

校内劳动实践

实践体验

学习新规则

1

六年级学生

相关条例学习、行规礼仪教育。

讨论学习,形成公约

开学典礼

1

全体学生

新学校新旅程

主题活动

遇见·美丽校园

走进“四叶园”

1

六年级学生

参观校园、专用教室、星LAB创新实验室等

看看听听说说

绘制“四叶园”

1

六年级学生

手绘活动

合作或个体完成

爱上班集体

1

六年级学生

新生见面会、班级文化布置等

与心理课程结合,交流互动

探索·美好课程

介绍学校课程

1

六年级学生

了解学习课程设置、课堂学习要求等

听讲、记录

我为学习做准备

1

六年级学生

学科常规要求、学科学习体验

听讲、记录、体验

寻觅·新友交往

认识小伙伴

0.5

六年级学生

社交作业:我的小名片,收集同学签名;

主题活动

认识新老师

0.5

六年级学生

社交作业:收集老师的签名与寄语;

主题活动

绽放·四叶行动

展示新技能

1

全体学生

主题系列活动展示

游园会

分享新才智

1

七年级学生

暑期阅读、创作等分享

演讲、创作

勾绘新成长

1

全体学生

完成《成长印迹》手册中的相关活动记录

写写画画

 

4)昭懿讲堂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内容

实施方式

行走的课堂

全体学生

小小演说家、阅读的力量、小小书法家、国学WIFI密码、跟我学朗诵、魔法语文、京剧课堂

专家讲座

我是小百科

全体学生

时政新闻、国学经典、中西文化、数学奥秘、生活中的科学

班级竞赛

辩论大擂台

七、八年级学生

主题辩论、主题演讲

辩论赛、演讲赛

表演达人秀

全体学生

语文课本剧、英语戏剧、音乐剧

戏剧表演

家长微课堂

六、七年级学生

心心相印、大手牵小手、我的能干父母、跟着父母体验职业生活

家长讲座

 

2.启智课程

启智课程主要对应了“善思”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乐学善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勤于反思,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信息意识,会使用信息工具;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具有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高层次思维能力。

课程设置:

1)学科拓展课程设置表      

学科组

课程

课程目标

活动设计

语文组

读写俱乐部

通过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

经典诵读、慧阅读、慧写作、走进作家

数学组

思维会所

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思维能力

空间探秘、数字奇兵

英语组

英语畅吧

通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中西方文化、跨文化交流

政历地组

论道馆

通过地理、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走遍中国、走遍世界、时间轴

理化生组

生活实作场

通过生活中的科学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注重实验探究,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活中的科学、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

艺体组

大舞台

通过音乐拓展和表演活动,提高对于音乐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净化心灵、美化情操,促使人健康向上。

合唱团、经典乐曲赏析、走进音乐家

 

(2)人文专项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经典诵读

六七年级学生

   以《论语》《道德经》等内容为主,辅以古诗词名句等内容作为选读或推荐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课本剧

六七年级学生

通过课本剧的排演活动,培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演讲与辩论

七八年级学生

   明确演讲与辩论的概念、特点、分类、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实用辩论技巧。利用演讲与辩论这一有力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文明、优雅、谦虚、礼貌的交谈方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走近名人

六七年级课程

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活动;体会这些历史名人的奋斗历程,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独特个性;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文精神;增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的使命感。

 

(3)兴趣实验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食品科技

七、八年级

了解食品科技的历史、文化、发展和原理等;体验美食制作的魅力与乐趣;培养生活实践及创造能力;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科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

生活奥秘

全体学生

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树立科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意识;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意识和探究动机。

奇幻化学

全体学生

了解化学基础知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化学的奇幻与神奇;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科学、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益智魔方

全体学生

知道多种魔方的复原原理;了解魔方的发展史;体验魔方不变中有万变,万变归一的魅力;锻炼动手动脑能力;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4)慧辅导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助教坊

全体学生

通过1对1或1对n的形式开展助教工作,关注临界生,帮扶学困生。

合作社

全体学生

通过n对1或n对n的形式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互导团

全体学生

通过导师引导,开展学生互导活动,互学互助,提升学习效果。

同心盟

全体学生

通过家校联动,对学生开展合力导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

爱心城

全体学生

通过学校与社区联动,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生态园

全体学生

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导育,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5)慧学习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自主学习

全体学生

开展 “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开展预复习”“如何整理笔记和反思总结” 等主题探究。

探究学习

全体学生

开展“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如何提取文本关键信息”“如何开展快速诵读”等主题探究。

合作学习

全体学生

开展“如何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开展学习互导活动”“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等主题探究。

 

3.健体课程

健体课程主要对应了“健康”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增强体能,掌握并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能正确认识自我,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自信自爱自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程设置:

(1)体育专项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安排

武术

全体学生

发展身体素质;了解武术的健身、防身知识;掌握武术基本功和拳法套路;懂得选择和利用适宜器械和环境参与武术活动;懂得鉴赏武术的方法、提高学习武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武品德和民族精神。

从基本手型、步型、手法和腿法等练习开始,加强基本功训练、注重动作施展的路线和方向。

三大球

全体学生

发展身体素质;了解并掌握篮球、足球、排球基本技术与战术配合;在实际锻炼和比赛中能运用相关方法和规则;能欣赏、尊重篮球、足球、排球运动文化并能做出简单评价;培养对篮球项目的兴趣与爱好;初步形成合作进取和良性竞争意识。

从八至九年级尝试采用分层、分组和男女分班、选项分班等组织形式。

两小球

全体学生

发展身体素质;了解并掌握羽毛球、乒乓球基本技术与战术配合;在实际锻炼和比赛中能运用相关方法和规则;能欣赏、尊重羽毛球、乒乓球运动文化并能做出简单评价;培养对足球项目的兴趣与爱好;初步形成合作进取和良性竞争意识。

从八至九年级尝试采用分层、分组和男女分班、选项分班等组织形式。

民族民间体育

全体学生

发展身体素质;了解民族民间体育的文化历史,懂得其对健身、养身的特有作用;能自主或合作选择适宜的内容、器械和环境,积极参与民族民间体育活动;能观赏、会比较;培养良好的习武品德。

以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基础为依据,选择1-2种套路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示范、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根据图意进行自主学练,从而提高其自学自锻的能力。

韵律与舞蹈

全体学生

发展身体素质;掌握形体与舞蹈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能具备体验美、欣赏美和评价美的审美观,逐步培养变现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为形体、韵律操、舞蹈和组合创编四个部分组成。教学组织形式以分层、分组、男女分班等形式展开。

 

(2)体技强化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安排

提能与强技

肥胖、体能较差的学生

改善学生体能状况,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体育与健康测试得出的真实数据对学生是否为超重或肥胖进行判断。结合每位学生的实际体能状况和运动技能水平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       

体训与比赛

运动健将

组队参加各级各类阳光体育大联赛、运动会等

规范选拔机制,固定每周训练时间,由体育教师有序安排组织。

 

(3)声入人心课程设置表

课程

主题

适用学生

内容要求

普及性课程

心灵足迹

六年级学生

心理档案

心之体检

心理普查

心理导航

必修课

心理讲座

各取所需

拓展型课程

声入人心

六七年级学生

演奏前肌肉放松练习、演奏时专注加强训练

声临其境

音色想象练习、精神训练读记谱、心理音乐剧

声得民意

不同音乐作品感知不同优秀品质

心之乐感

团体音乐治疗

多样化课程

四叶之声

全体学生

广播站

畅心之旅

畅心屋

聆听心声

525、亲子沟通日、心理咨询会

个性化课程

轻解心结

全体学生

教师约谈(个体咨询)

心动行动

选修课

助人自助

心理社团

 

(4)运动探秘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安排

运动的奥秘

全体学生

打破学科界限,注重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重视体育学科知识解决其它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主题式、项目式探究的形式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跨学科教学评价模式。

统筹计划,与其它学科共同制定实施计划,有序开展;开展个性化评价。

运动与音乐

全体学生

通过花样跳绳的学习,了解历史与文化;掌握正确的跳绳姿势、创新出花样姿势;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身体平衡能力;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改善;提升审美能力、增强韵律感,激发体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加强合作交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实际学情选择并确定花样跳绳动作的内容。

根据市级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如:韵律操、武术、体操项目中的基本手型、步型、步伐动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术与跳绳动作融为一体。

 

4.崇美课程

崇美课程主要对应了“优雅”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具有古今中外人文基本知识积淀,具有尊重人、关切人的人文情怀,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

课程设置:

(1)艺术专项课程设置表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课时

合唱

全体学生

在歌唱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振奋孩子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思想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交响乐

全体学生

为了建设学校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更好的在学校教育中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陶冶学生情操,充分展示学生谨精神面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的办学管理特色。


戏剧

六七年级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较为扎实的掌握有关戏剧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体验表演的快乐,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音乐艺术欣赏

全体学生

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音乐涵盖的范畴、音乐的类型等。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学习知识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织音”课程设置表

课程

主题

内容概要

通识课程

文字发现美

30篇美文。可分解至4个年级

乐曲传递美

30首音乐曲子。可二维码扫描,有不同类别的曲子,可以作为校园环境布置

人物探究美

30个音乐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些团队,古今中外

乐团演绎美

10大交响乐团。主要是为交响乐团建设做准备,包含照片、乐器、曲子、发展史等等

书籍涵养美

5个整本书阅读推荐。每个年级有1-2本与美育、音乐有关。

拓展课程

学科拓展研究

每门学科每学年选取2个点进行实践研究。

音美兴趣提升

面向群体,开阔视野

交响乐团训练

进一步提升,面向个体,满足个性

探究课程

生命有声

艺术之声、课堂之声、运动之声、生长之声。

 

(3)丰懿活动课程设置表

课程

内容

课时设置

节庆活动

根据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见附表1)

按照节庆时间分别在各学程有序组织开展。

校园节日

缤纷节日系列活动(见附表1)

在相关学程有序组织开展。

仪式教育

开展各类仪式教育活动(见附表2)

在相关年级与相关学程有序组织开展。

团队活动

开展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健全初中团队衔接机制,与各类工作融合开展,每周1节班队活动课。

社团活动

根据五大课程分别开设相关社团活动与兴趣活动

每学年组织开展,各学科设置时间为40-90分钟。

 

附表1

学程

传统节日课程

现代节日课程

校园节日课程

节日

主题与要求

节日

主题与要求

节日

主题与要求

1

 

中秋节

《月是故乡明》,开展赏月、绘月、品月饼等等活动

教师节

《老师,您辛苦了!》感恩教师系列活动

开学季


2

重阳节

《爱在重阳》敬老献孝心活动

国庆节

《向国旗敬礼》等系列活动



3





体育节、艺术节启动

冬日长跑启动、节目选拔

4



元旦

《辞旧迎新》许心愿、定目标等活动

体育节、艺术节

体育、艺术等学科活动结合

5

元宵节

《浓情元宵节》系列活动

植树节

《护绿爱绿》雷锋伴我行等活动



6





科技文化节启动

读书节相关活动结合进行

7

清明节

《祭扫缅怀》活动

劳动节

《劳动最光荣》

科技文化节

科技、英语等学科活动结合

8

端午节

《情“粽”端午》活动

儿童节

《欢庆六一展风采》



 

附表2

仪式名称

对象

时间

教育内容

开学典礼

全体学生

开学第一天

理想教育:明确目标,拼搏进取。

升旗仪式

全体学生

每周一

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廉洁教育等。

换巾仪式

七年级

10

责任教育:结合建队日,明确责任,践行承诺。

十四岁生日仪式

八年级

4

习惯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离队入团仪式

九年级

5

仪式教育:结合五四,责任教育,做一个优秀团队员。

毕业典礼

九年级

7

爱心教育:爱校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

 

5.融创课程

融创课程主要对应了“敏行”的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的意识;崇尚真知,尊重科学,具有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拥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乐于创造。

课程设置:

(1)科技专项课程

课程

适用学生

课程目标

创意车模

全体学生

了解汽车结构相关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智能智造

六年级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了解科技前沿;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激发空间感;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I人工智能

全体学生

了解语音交互、智能感知、智能决策等方面的原理;学会设计人形机器人的肢体动作和逻辑程序;养成热爱科技、勤于思考、敢于尝试的探索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航天航空

全体学生

了解航天、卫星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对科学技术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国防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强化学习过程中整合学科知识的能力。

趣味编程

全体学生

接触编程操作,会编写代码程序;实现对自己创新搭建的机器人的控制;能够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或任务;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与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维;能搭建不同主题的仿生机器人。

 

(2)科学探究课程

课程

适用学生

主题

内容要求

创思课程

六七年级学生

编程技巧、探索DNA、纸电路、网页制作等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个性扬长。

节律探究

八年级学生

自然节气(24节气)探究;生活节律;学生成长。

结合生命科学学科、校园节日等课程开展探究活动。

 

(3)自主规划课程

课程

适用学生

学习量

备注

专项体锻

(耐力训练和专项训练)

全体学生

每学程至少5次 100分钟

此课程最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将统筹规划自己一周乃至一个学程的学习,并把规划变为实际行动。

教师约谈

全体学生

每学程至少1次 每次20分钟

社团活动

全体学生

每周1次 每次40-90分钟

时文广播

全体学生

每周至少40分钟

昭懿讲堂

全体学生

不固定 每次20-90分钟

经典阅读

全体学生

不固定 每次30分钟

专题实验

全体学生

不固定 每次30分钟

心理拓展训练

全体学生

不固定 每次40分钟

“成长印迹”记录

全体学生

不固定 每周40分钟


 

(三)课时安排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语    文

4

4



(1)切实落实中小学课程方案,保证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数为102课时。

(2)在保证社会课程总课时数为68课时的前提下,可调整八、九年级的社会课程设置。

(3)在保证劳动技术课程总课时数为170课时的前提下,可调整六至九年级的劳动技术课程设置。

(4)在保证信息科技课程总课时数为68课时的前提下,可调整六、七年级的信息科技课程设置。

(5)在调整部分学科的课程设置时,基础型课程的周课时数要控制在28课时以内,以保证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开设。

数    学

4

4



外    语

4

4



道德与法治

1

1



科    学

2

3



物    理





化    学





生命科学





地    理

2

2



历    史


3



社    会





音    乐

1

1



美    术

1

1



艺    术





体育与健身

3

3



劳动技术

2

1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6

27



学科类、活动类(含体育活动)

写字

1

1



六至八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教学。各年级学科类、活动类科目每周至多不超过1课时,鼓励开设短周期的学科类、活动类科目,供学生选

择。部分活动类科目可与学生体育活动相结合。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分配学科类、活动类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的课时。

数拓

1

1

英拓

1

1

体拓

1

1

社团活动

1

1

心理

1




专题教育

或班团队活动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学生必修;时间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

探究型课程

创新实验室课程

1

1



单独设置,学生必修;课时可分散使用,也可集中使用。

人文探究

1

1

晨会或午会

每天15-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每课时按40分钟计。










表九:学校课时安排一览表

(四)课时说明

1.阳光体育

积极响应“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认真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基本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每天上午、下午安排广播操或室内操,每天上午跑操,每天下午跑操、跳绳。每天上下

午安排眼保健操

时间

用时

内容形式

9:30—10:00

30分钟

阳光体育活动

12:05—12:20

15分钟

校园自主体育活动

15:05—15:30

25分钟

阳光体育活动

每周四下午第七节

14:25-15:05

40分钟

全校体锻课

表十: “阳光体育”安排表(2020学年第一学期)

2.专题教育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文明礼仪教育

安全教育

 

慧雅阅读

 

红领巾广播

、时政主题教育

生命教育

诚信教育

国防民防教育

 

环境教育

反邪教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

 

毒品预防

 

法制廉洁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节俭教育


3.作息时间表

节次内容

时间

自主规划学习

7:30——7:55

第一节

8:00——8:40

第二节

8:50——9:30

体锻时间(周一升旗仪式)

9:35——9:55

第三节(眼保健操)

10:00——10:45

第四节

10:55——11:35

午 餐

11:35——12:00

中午校园广播

12:00——12:20

午休时间

12:20——12:40

第五节(眼保健操)

12:40——13:25

第六节

13:35——14:15

第七节

14:25——15:05

社团(周一)

15:15——16:15

大课间活动(周二至周五)

15:10——15: 25

第八节(学科答疑)

15:30——16: 10

每日总结

16:20——16: 30

桌肚行动、离校

16:30——16: 40

 

表十一: 2020学年作息时间安排表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

一、课程层面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基本任务,以发展学生素养为导向,基于学校办学特色,编制学校的课程规划,优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每学年根据校情与学情,完善课程计划,扎实落实课程目标,并在实施与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统整课程内容,开展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教学。

(一)基础型课程的实施

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通过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化,挖掘基础型课程中所蕴涵的“自主发展”资源,努力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具体策略是优化教学五环节,落实三维目标。

1.备课:注重学习与思考,力求做到“思”

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个人备课时,一定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其他相关材料,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一定要研究学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并形成教学方案。

集体备课需做到“三备”“四定”“五统一”“六明确”。

“三备”即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法。着重备好教学过程中的以下六个环节:落实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析异点、激发疑点、体现特点。

“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主讲人。坚持“三次备课”:学习思考,个人初备——主备发言,集体研讨——个人三备,修正教案。

“五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作业设计、考查办法。集体备课重在交流思想、探讨得失,要将重点放在研究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探索教法、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方面,切忌将集体备课变成统一教案、统一教法。

“六明确”即明确基本知识点、明确基本能力训练点、明确重点、明确难点、明确思想教育基本结合点、明确知识迁移的基本结合点。

2.上课:注重探究与生成,力求做到“优”

优化教学行为。一是再造课堂规范。教师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创建“学习共同体”为目标,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为教学预热;有上下课仪式,课堂语言规范,并能注重倾听、串联、反刍。二是优化课堂提问。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思考性以及趣味性的提问内容,巧设疑难,引导学生思维,通过灵活的提问方式,如直接式提问、比较式提问、连环式提问、质疑式提问或诱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求知欲。三是优化课堂互动。通过课堂互动研究,改变教师教学行为,从单向传输走向集体思维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与思考空间,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打造崭新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文化特色的课堂。

优化教学方法。一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教学方法适当,尊重学生,解放学生,积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体现平等与尊重。二是以激发兴趣为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良好习惯,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注重建立学习团队,实践体验,合作发展;注重多元评价,鼓励为主,激励成长。三是以优化手段为辅助,分析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劣势,有机融合,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各种媒体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优化教学艺术。一是注重教学情境创设,通过导入设置情境,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语言感染创设情境等,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点燃思维。二是注重教学经验积累,逐步形成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自由创造,发挥特长,能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提高效能。三是注重课堂教学研究,重点开展问题学习研究、自主学习研究、协同学习研究,并在实践中尝试,提高教学实效。

3.作业:注重精准与分类,力求做到“精”

作业着眼于学生心智发展、学科思想方法的优化、学科能力的提升;作业要服务学生、适合学生、引领学生发展。作业要做到精选、精练、精评,每一道作业的目的都要明确,能精准地巩固学习重点,检测学习效果。

首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找到知识疏漏,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业要分层,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分层次设计,多层次提高;其次多种作业类型相结合,既有基础知识巩固性作业,也有寓学于乐的趣味性作业、学以致用的实践性作业和学研结合的探究性作业;再次作业要及时,特别强调课堂的练习度,要学练结合,注意巩固练习,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巩固,以便形成长效记忆,同时作业需要及时反馈、及时讲评,定期召开教情、学情分析会。

4.辅导:注重及时与实效,力求做到“实”

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析疑释难、启发思维、 指导方法等。辅导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及时的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它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密切、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辅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辅导计划,落实为不同的学生选定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方法,使辅导做到扎实有效。各学科教师要制订好培优辅差计划,并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辅导,要求有具体的辅导记录。

在辅导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注重全面与激励,力求做到“活”

评价方法多样。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创新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要将观察、交流、测验、 操作、作品展示、自评和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简便、有效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状况。

评价过程多维。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将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看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又看学生的成长过程;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过程评价中的客观记录,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评测分析多元。各学科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命题;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认真做好每次质量检测分析,每次根据实际情况,级部、学科组、备课组、班级、教师个人分别梳理与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

1.开发延伸,满足需求

学校拓展型课程是根据学校五类课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追求进行开发与实施的基础型课程的延伸性课程,基于满足不同级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基于激发学生“兴趣、情趣、志趣”的需求、基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将学科类拓展课程、活动类课程和其他拓展课程统筹设计。

2.统整设计,富有特色

学校对拓展型课程进行统整设计,开设学科拓展课程、声入人心课程、体训提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丰懿活动课程等,精心设计,编制课程设置表。其中,学科拓展课程包含了“六个一”特色课程建设,语文组的读写俱乐部、数学组的思维会所、英语组的英语畅吧、政历地组的论道馆、理化生组的生活实作场、体艺组的大舞台,纳入每周课时计划,落实指导、辅导教师;声入人心课程根据心理辅导内容、形式等实又设置了普及性、拓展性、多样性、个性化四个板块的课程,包含了必修课、团辅课、社团活动、心理咨询会等形式多样的心育活动。综合实践课程、丰懿活动课程等,通过各类实践、服务、体验等活动,通过校园节日、仪式教育、团队活动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精准管理,有效实施

学校对拓展型课程进行精准管理。拓展型课程由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明确提出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并定期举行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定期举行课程成果展,展示优秀学生作业与作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性扬长。

4.探索评价,促进发展

学校努力建立拓展型课程评价体系。在量表的设计上,强调过程评价;评价形式上由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构成,以激起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反思;强调定量评价和促进学生反思的描述性的评价相结合。

(三)探究型课程的实施

1.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课程定向

学校探究型课程是提升学生个体特长的选择性课程,通过建立分层次、分阶段螺旋递进的目标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向,开展探究型课程的实践活动,努力提升我校学生的核心素养。

2.实施分段安排,规范教学流程

根据学生和课程特点,探究型课程在教学安排、学习上主要经历四个过程:第一阶段,学习准备阶段;第二阶段,选题开题阶段;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第四阶段,结题展示阶段。每阶段分别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3.探索组织形式,落实探究时空

探究型课程通过主题式、项目式的形式实施,努力探寻出一条既有利于组织管理,又保证一定自主性和灵活性的有效组织形式,包括跨班级分组研究;以班级为单位,按主题分组合作探究;以班级为单位,自主选题分组探究;个体独立探究等形式。

4.探索课程评价,促进课程发展

学校努力建立探究型课程评价体系。探究型课程在量表的设计上,更强调过程性评价;通过对课程实施、学生学习与结果等开展多元评价,促进探究型课程的研究总结与提升。

 

二、教学层面

1.建立管理体系,实现精细管理

建立“校长室——课程管理部——学科组——备课组——教师个人”的教学管理体系,开展合作教研和校本研训,实现教学精细管理。

2.完善教学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备课体现“思”、上课体现“活”、作业体现“精”、辅导体现“实”、评价体现“新”。

3.尊重教育规律,注重学科育人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理解尊重学生,教师自觉遵循学科课程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加强研究学况、学能、学向,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摸准“教”与“学”的契合点和共振点。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努力实现从学科“代言”到学科教学“传授”,进而实现课程教学“育人”的华丽转变。

4.加强过程监控,优化常规管理

每一个教学计划都是被记录的:对教学计划及实施情况,学校实行定期普査,期中、期末综合查的形式,每次检査及时总结,公示结果,纳入教职工绩效考核量化中。在实施考核中,突出“细”、“实”的原则,检查细,记录实,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随时对评价考核结果进行分析,纠正工作中偏差,调整工作思路,提高监控效果。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可监控的:坚持每学期初开展教学常规检查,主要以抽查教案书写及备课进度的方式为主,重点在于检测教师课堂准备情况和各教学环节教学任务落实情况等,以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各年级、各学科紧密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三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集体备课、练习设计、作业创新、质量跟踪,实施年级组各班的质量监控制,完善教学质量层层把关和负责制,强化教学循环责任制和质量目标责任监控制。

每一场教研都注重协作共生:始终坚持教研与学校文化相融合,为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建设,教导处积极开展以“培养核心素养,深化理解课堂”系列活动,如:单元教学设计评选、主题教研研讨展示、学科教研展示周等活动,各教研组群策群力,大胆创新,通过说课、上课、微课、评课、论坛、研讨交流等形式,彰显学科教研特色,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让教师在密切合作、广泛交流中,探讨教学问题,分享彼此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每一次课堂互动都有画像:行政班子和级部核心管理小组坚持蹲点各年级与教研组,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科学客观的评价教师,发现并纠正教学问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或建议,及时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方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每一次质量监控都是新的起点:课程管理部严格执行考试监控工作。每学期学科检测前,要求教师做好命题工作,加强对平时测验的次数、难易程度和复习资料总量的调控;对监考、阅卷、登分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检测后要求教师借助校园服务平台做好质量分析,完成质量分析报告,建好跟踪记录,级部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寻找差距与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实施措施。

三、教研层面

1.“精确”定位教研活动目的:做到 “务实性”

教研活动直面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基于研究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合作和反思不断吸取先进教学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发展;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的提升和改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精细”规划教研活动主题:做到“系统性”

学科组确定活动的阶段性主题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下而上,即通过广泛调研、诊断分析本学科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加以整合、归纳和提炼,以形成相应的研究主题。二是自上而下,即根据当前国家课程改革的方向、学校的发展要求和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结合本教研组的发展现状,确定相应的主题。

通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所确定的阶段性主题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概括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根据阶段性主题设计学科组每次活动的主题,需要遵循行动研究的逻辑,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3.“精心”组织教研活动过程:做到 “互动式”

首先,建立“和谐共生”的学科组文化。学科组有着共同的愿景,在共享的愿景和价值观下,同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能够有效互动,既有思想激烈的交锋与碰撞,又有彼此的学习和借鉴;既有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又有普通教师的创新发展。

其次,设计促进教师参与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共同分担思维责任,让每位教师都切实参与到教研组活动中。活动环节设计上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交往与互动,为教师的思考和交流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开展主题式课例研修,依托课堂观察的课堂教学研究等。

最后,教师个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科组长在教研活动中精心设计、适时引导。普通教师既要“愿参与”又要“会参与”。教师参与教研活动需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内容准备,教师需要围绕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反思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对此进行总结和归纳;二是认识准备,教师要认识到教研组活动是一个相互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是基于前期思考、在倾听并思考他人观点的同时,不断修改调整自己的观点。

4.“精彩”实现教研活动总结:做到“有效性”

总结作为对整个教研活动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一是学科组集体的总结。这是学科组的集体反思,其主要目的是将活动中涌现的教师个体知识转化为本组集体的公共知识。

二是教师个体的活动总结。这是教师个体的反思,是一个将学科组集体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首先,教师从观念层面进行自我反思。其次,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践进一步反思公共知识。再次,教师在实践调整中形成自己新的个体知识。

学校制定相应评价制度,从“外在”规范教研组活动总结的内容,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组织相应的教师培训和论坛交流,从“内在”引导教师写好教研活动总结,让每一次教研活动总结,促进教师的精美成长。

 

四、资源层面

1.充分发挥校内环境资源

中心广场体现核心理念;主题雕塑展示学校文化与理念;四叶草地展现学生的品格力、学习力、体质力、创新力;博修楼一楼西侧设计音乐墙,设计“音乐与未来”空间,实现从“音乐起源”到“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的空间设计,建造“音美教育”学习氛围;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等相关内容上墙,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2.依托校外教育资源

依托大同初级中学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教学五环节”,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合作教研扎实有效,课型研究持续推进,提升教学质量。各学科结合中考新政、新教材等新要求,研读《课程标准》,分析学情,分类分层编制校本作业,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使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更有效,不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的提升,整体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第五部分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正确的质量观是课程评价的核心。学校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遵循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极评价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等级制与百分制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形成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成果可以采用学生动态和静态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

(一)对学生的评价

 根据《上海市中考改革新方案》和《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新要求,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全面考察,评价形式多样,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了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获得多源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对学生学科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素质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个性特长与潜能发展。关注不同经历、不同水平的学科评价,通过不同年级的不同评价权重,引导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1.评价内容及权重


我的

行为表现

我的

课堂

我的

活动

我的

作业

我的
成绩

锦上

添花

六年级

15%

20%

10%

10%

40%

5%

七年级

10%

20%

10%

10%

45%

5%

八年级

10%

15%

5%

10%

50%

10%

九年级

10%

15%

5%

10%

50%

10%

表十二:差异化评价表

2.评价要求

(1)各学科需结合本学科课程标准等相关要求,制定学科评价表。

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评价表各1张,综合学科评价表1张。

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道法、地理学科评价表各1张,综合学科评价表1张。

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学科评价表各1张,综合学科评价表1张。

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评价表各1张,综合学科评价表1张。

(2)学科评价表适用于每学程的过程性评价。

(3)学期总评=第一学程*20%+第二学程*20%+第三学程*30%+第四学程*30%

(4)每学程学科评价表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学生档案留存,各类评价数据需真实、客观、公正。

(二)对教师的评价

  1. 教学常规评价——完善教师常规评价制度,教学常规由备课、上课、教研、作业、辅导五部分组成。运用抽查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五环节实行情况进行公正的考核。一看教师的教案、作业、反思等;二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三看学生访谈、家长问卷结果。

  2. 教研组建设评价——对教研组进行系统的管理,内容包括五大方面:研讨主题、课堂实践、质量管理、学生活动、课题研究。通过教师专业成长展示和教研组成果展示,推进教研组的建设,规范教研组的评价。

  3. 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每学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以纵向方式对各班学生的整体学习发展水平进行监控、衡量与比较,形成较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4. 学生辅导评价——完善“学困生”与“特长生”的重点辅导制度,每位教师牵手重点辅导的学困生和特长生,并以跟踪的形式对两类学生的发展进行记录,对教师的辅导成效做出评价。

  5. 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的跟踪和考核——按照学校的发展规划,每位老师制定了个人专业化发展规划,学校成立专家评委每年进行考核,提出建设性意见,鼓励和促进教师目标的达成,在学期末进行考核评价。

(三)对课程的评价

    1.对基础型课程的评价。制定评价标准,编制课堂观察量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

    2.对学科拓展课程的评价。确定评价标准,制定学科拓展课程评价实施细目量化表,实施评价。

3.对综合实践课程的评价。从课程设计、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学生评价等方面对课程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教师、家长、社会等多元评价,对课程实施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者明了过程中的成绩和缺陷,明确努力方向。三是作为学校办学自我评估的重要方面。

 

第六部分    保障措施

一、完善学校课程领导体系

“美好课程”建设是学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课程体系整合与发展,涉及到所有的学科教师,为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将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1.成立课程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全校的课程发展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发展问题的决策。“课程发展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包括: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课程管理部主任、学生工作部主任、教育服务部主任、学科组长、级部主任组成。

2.建立课程发展专家顾问小组,专家组负责课程发展的整体设计,及时解决课程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保证课程发展的方向、领先性。

二、学校课程发展的保障措施

1.建立课程发展的激励机制。课程发展对教师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经历,为此必须建立校内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发展中,总结经验,形成成果,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建立健全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为确保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制定学校章程,课程管理与实施、学生管理、师资建设和后勤保障等相关制度。

3.健全完善教师研修机制。开展系统化、个性化、沉浸式的教师学习设计,通过项目化研究,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实验意识;通过学习与对比、研究与反思、实践与修正,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提升专业能力。

4.创造宽松的改革环境。课程发展是一项重大改革,是一项需要滚动开发,不断完善的活动,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大胆地积极尝试和试验,允许失败、宽容问题、鼓励改进。

 

师生,是蕴涵着生命力的种子;课程,是滋养生命的土壤;学校,是为生命而存在的空间。当师生与课程在学校相遇——空间便有了生命的气息和生长的意义。

学校课程,一定是教师更加密切地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更主动、更积极地研究课程、开发课程,不断调整、不断改进,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基于落实核心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需求,强化教师课程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办一所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校园,让师生在学校课程中不断成长!

 

上海市嘉定区新城实验中学

2020年8月30日